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养育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成长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今日优选

影响一个社会。



“一个阳光快乐的孩子是一个能自主的孩子,他有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是法国儿童教育学界共同认可的观点。

那么怎么培养一个心理阳光、远离阴暗的孩子呢?


法国不少资深育儿界专家一起,给父母们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建议。 


01

训练孩子独处的能力


心理学家说,安全感不是依赖感,如果一个孩子需要热情而稳定的感情联系,他也需要学会独处,比如让他自己呆在安全的房间里。


孩子获得安全感,不一定需要父母时刻在场,即便他看不见您,他心里也会知道你在那里。

专家说,对于孩子的各种需要,大人需要去“回应”,而不要事事“满足”。



独处是情商的最核心能力。一个人的成功关键是看情商。美国哈佛大学情商之父、心理学博士戈尔曼和其他研究者认为,情商由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这五种特征组成。前四种特征即自我意识、控制(自我)情绪、自我激励都是属于自己认识自己、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最后一种特征是认识他人和处理与他人关系的能力。由此可见,自己认识自己、解决自身问题在情商中极为重要。独处就是认识自己的极为重要的方法。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庸人无聊,天才孤独。没有高质量的独处,就不会有优秀的自己。

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如果说不擅交际是一种性格的弱点,那么,不耐孤独就简直是一种灵魂的缺陷了。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尤其是作为孩子,心理学家说,安全感不是依赖感,如果一个孩子需要热情而稳定的感情联系,他也需要学会独处,比如让他自己呆在安全的房间里。孩子获得安全感,不一定需要父母时刻在场,即便他看不见您,他心里也会知道您在那里。

独处是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标志。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认为,拥有独处的能力,是一个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我们常常将独处认为是孤僻的象征,但是心理学家认为,独处分为两种,非自愿独处和积极独处。非自愿的独处,会给个体带来伤害,且常与强烈的寂寞感和痛苦有关;而积极独处能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并有益于心理健康。积极独处,是一种人格特征,个体在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同时,也喜欢为自己保留一些时间独处的行为倾向,是一种自主的积极选择。如何训练和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呢。

一是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不要影响她独立思考。孩子喧闹没有了对象,没有了观众,他自己慢慢地就会安静下来。独处的时候,是一个人思想最明晰,内心最活跃的时候。也是这个时候,孩子会冷静思考自己这样做好不好,有什么后果;也是这个时候,他才是自由的,他才能完全地成为他自己,那将是他最好的时刻;也是这个时候,她才会思考如何处理问题,如何善后,自己需要什么,也会自己给子找一个台阶。乔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说:“如果你坐下来观察,就会发觉你内心的不安,如果你试图去平复,恐怕会变得更糟,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安静下来,那个时候就能听到更微小的东西——当你的直觉开始发芽,你对当下很多的事情会更清楚。”因此一定要给孩子独立空间,培养她独处能力,让“独处能力”发芽并茁壮成长。

二是给孩子一个独处的时间,不要急于安抚逆反的情绪。当独处的时候,孩子的内心便静下来了,世界也变得安静了,她可以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自己陪同自己,与自己对话,自己谈话的确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罕见的能力。认清最真实的自己,探索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个时候的她,应该是最清醒,最明白的。不要急于求成安抚孩子受伤的心灵,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让孩子自己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灵魂生活”常态化,让灵魂不断成长。

三是给孩子自己的人生,不要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思维做事。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应该有更多自己的空间、时间。孩子迟早是要飞的,迟早会去建立他自己的人生,留给我们的,还是夫妻两人的世界。当你有了这种感觉的时候,对教育的问题也突然有了前所未有的洒脱。其实,当我们真正这样想、这样做时,孩子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松手而堕落,反而会飞得更高,在精神上更加强健而丰富。孩子是一个自主的人,必须给孩子独立思考,让她学会自觉屏息内心的浮燥,使他明白是在为自己奋斗,为自己负责,而不是为父母,这是她前进的动力。让孩子的灵魂生活在独处中发芽并茁壮成长。同时,我们所感觉到的温馨,同样也会传递给他,家庭的和谐让他在心理上更加阳光,这也是一种动力。相反,如果给孩子父母的思维,是扼杀孩子的创造力的培养,是扼杀孩子的未来,你的“天花板”就是孩子未来的高度。


02

0202

满足孩子要有度


要人为地制定一些界限,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能够心情愉悦的另一个前提,是孩子能承受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望。”

儿童精神病科医生托马斯博士告诉我们:


“只有当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即能获得某种东西并不取决于他的欲望,而是取决于他的能力,他才能得到内心的充实快乐。”


孩子越早明白这个道理,他的痛苦就越少。


一定不要总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正确的做法是,拖延一些。

比如,孩子饿了,可以让他等上几分钟。


不要屈从于孩子的所有要求。


拒绝孩子一些要求会更有助于他获得精神的平静。

在家庭中接受这种“不如意的现实”的训练,会使孩子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面对将来生活中的挫折。 


  萨勒对一些年龄都是4岁的孩子们说:“桌上每人有2块糖,要是你们能坚持20分钟,等待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属于你了。但你要是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到一块糖,并且现在就可以得一块!”这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很难去抉择——孩子都想得2块糖,但又不想为此煎熬20分钟,而要是想立刻吃到嘴里,又只能吃一块。


  实验结果显示如下:约有2/3的孩子选择等待20分钟以得到2块糖。当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起来傻等,以防受糖的诱惑,或者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或唱歌、跳舞。还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觉——为了熬过20分钟!1/3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实验者一走,1分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


  经过12年左右的追踪,大多数能够熬过20分钟的孩子(16岁),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确定,信心十足,处理问题与麻烦的能力强,坚强,勇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1块糖的孩子(16岁),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心、忌妒、焦虑、无故生事、随意,无法承受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03

孩子发火的时候冷处理


孩子发火,第一个办法是转移注意力,就是想办法让他去自己的房间发火。

没有了观众,他自己慢慢地就会安静下来。


适当的惩罚,并贯彻到底。 


另外说“不”的时候,不要干巴巴地说不,要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行。

即便孩子听不懂,他也能懂得你对他的耐心和尊重;


家长之间要意见一致,不能一个说行,一个说不;

边界就是让孩子明确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边界就是让孩子知道当情绪不好时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有话好好说,不与他人起冲突。边界就是让孩子从小知道长幼有序,不是自己的东西关系再密切也不可随意据为己有。边界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责任自己承担,不可以推到别人身上。
边界比规矩更为严格,边界一旦设立,就是行为底线,不可以退让。一个从小就有边界意识的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发展出良好的社会属性,既自律又适度灵活,有边界才有自由。有边界的孩子,其人生如同安上了刹车装置,而没有边界的孩子,其人生就如同失去了刹车装置,随时有失控的危险。我们为孩子设立边界的目的是让孩子能够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有底线,以及一个人可以守护底线时那种超越本能的力量感。

禁止一件事情的同时可以给他做另外一件事的自由。 


04

正视他的缺陷


如果孩子和别的孩子不同,比如孩子太胖了,耳朵形状有问题,或者性格与行为很偏激,家长一定不要否认这些事实。


而是积极和他讨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者接受现实。


在这方面,去找专家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小孩子一般会把专家(比如医生)的话当回事。   


05

批评,对事不对人


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


比如,孩子弄坏了妈妈的首饰:


这样说是对的:“你看,如果你去玩你没权利玩的东西,就会发生这样糟糕事。”


这样说是错的:“你太坏了,你怎么能弄坏我的首饰呢?你成心不让妈妈戴了!”


第一句明确告诉了孩子,他的错误在于他“动了不该动的东西”,并没否定孩子的人品。


第二句话则为孩子定了性,使他很沮丧,打击了他做好孩子的自信心。 


06

放手让他做


让孩子早早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将来他会更积极主动地做事。


不要过分替孩子做事情,替孩子说话,替孩子做决定,越俎代庖之前,可以想想,这件事,也许孩子可以自己做了。


不要说的话:“你不行,这事你做不了!”


有时候大人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仅仅因为“他没做过”。


如果事情不是危险的,就放手让孩子尝试。


07

让孩子敞开心扉


与人沟通是能力,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更是一种能力。


14岁的男孩子,需要父亲正确的引导,积极且及时说出自己心里的话,会避免做出一些阴暗的事情,不及时控制、避免,他会更可怕地延续下去。


快乐是一种能力,让他能看到生活中好的,积极的一面。


对不好的东西呢,你也能积极地去面对。


多说积极的话:“我们在一起真高兴,不是吗?”“我们真是太幸运了!” “不要难过,下次我们会做得更好。”


在孩子8岁前,如果没有一个阳光快乐的母亲,那么这个孩子会在12岁左右开始染上母亲忧郁的气质。


所以,此时,一定不能认为孩子只是孩子,是善变的,更不要认为长大了会好的,其实阴暗已经严重的出现在这个家庭里,如若没有制止与引导,长大只会更加严重与恐怖。


08

强调所得到的东西,懂得爱


亲情友情,感官享受,强化这些“获得”,让他在享受的时候知道自己是在享受。


强化他的认识:我拥有很多,我现有的东西很珍贵。


必须让他知道这些亲人们对他的好,不是应该的,不是必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欠谁的,给他的爱,是大人们的负责任,他必须懂得感恩。


他们以后也会为人父母。


这个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他必须明白父母给他的不是必须,不是习惯,是爱。


09

必须懂得尊重他人


不管父母是什么身份,不管周围的人是什么身份,必须要孩子懂得尊重他人,没有身份区别。


也许是爸爸的朋友,也许是妈妈的同事,也许是爸爸的司机,也许是学校门口的看守员等等,这些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对他的给予,他必须心存感激。


来源:家庭教育义工 孩子的成长  

编辑:成都夏虎律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